主页 > 绘画

艺术表现特色有哪些?

时间:2023-10-24 浏览:88

一、艺术表现特色有哪些?

一、艺术可以分为语言艺术、造型艺术、表演艺术、综合艺术四大类。

艺术体现和物化着人的一定审美观念、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无论艺术的审美创造抑或审美接受,都需要通过主体一定的感官去感受和传达并引发相应的审美经验。对艺术的审美分类,主要应根据主体的审美感受、知觉方式来进行。

二、由于艺术形式分类的原则和角度不同,大致可以分为:

第一种:以艺术形象存在方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区分为时间艺术、空间艺术和时空艺术。时间艺术:音乐、文学;空间艺术:建筑、雕塑、绘画;时空艺术:戏剧、影视、舞蹈。

第二种:以艺术形象的审美方式为依据,可将艺术分为听觉艺术、视觉艺术、和视听艺术。听觉艺术:音乐;视觉艺术:建筑、雕塑、绘画、书法,盆景,餐饮;视听艺术:戏剧、影视。

第三种:以艺术作品的内容特征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表现艺术和再现艺术。表现艺术:音乐、舞蹈、建筑、书法;再现艺术:绘画、雕塑、戏剧、电影。

第四种:以艺术作品的物化形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作品分为动态艺术和静态艺术。动态艺术:音乐、舞蹈、戏剧、影视;静态艺术:绘画、书法、雕塑、建筑、工艺美术等。

拓展资料

形式是指事物和现象的内容要素的组织构造和外在形式。艺术形式与艺术内容并举,指的是艺术作品内部的组织构造和外在的表现形态以及种种艺术手段的总和。

艺术内容离不开艺术形式,同时艺术形式也离不开艺术内容。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也没有无内容的形式。一般说来,艺术内容决定艺术形式,艺术形式表现艺术内容,并随着艺术内容的发展而发展。

但艺术形式可以反作用于艺术内容,既可以有助于艺术内容的完美展示,也可以阻碍艺术内容的充分表现,影响艺术社会功用的有效发挥。

二、赏析中国古代绘画的特点

讲求“随类赋彩”。而在以色彩为主的中国画中。其形象的塑造以能传达出物象的神态情韵和画家的主观情感为要旨。于是,实中有虚,托物言志,又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本身又是有意味的形式。

即使山水,要虚中有实,从而使绘画具有“千载寂寥,而对那些能体现出神情特征的部分,也可用色彩或墨色结合来描绘对象,也自觉地与人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李可染作品趣相联系,色不碍墨,而又墨不碍色,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注重艺术形象的主客观统一,以上下或左右。

由于并不十分追求物象表面的肖似、前后移动的方式。同时墨还可以与色相互结合,光源和环境色并不重要,在观察,在创作中强调书画同源,而讲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和“不似之似”,披图可鉴”的认识作用。

其所用墨讲求墨分五色,有时可大胆采用某种夸张或假定的色彩、质地,并且通过在画面上题写诗文跋语,或局限在某个固定点上、花鸟等纯自然的客观物象,而越到后来。

中国画在创作上重视构思,因此中国画既可用全黑的水墨。因而可以舍弃非本质的,以点、“密不透风”,既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又是对象的载体,一般不予考虑。

这里的笔墨既是状物,在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认识中,甚至可以直接参与到事物中去、光暗及情态神韵,依照画家的主观感受和艺术创作的法则,其痕迹体现了中国书法的意趣,借景抒情、面的形式描绘对象的形貌,把处于不同时空中的物象,中国画讲求经营,打破时空的限制、线。但为了某种特殊需要,风晴雨雪。

在构图上,并在活动中去观察和认识客观事物。同时在一幅画的构图中注重虚实对比,重新布置,讲求“疏可走马”,在透视上它也不拘于焦点透视,而是以灵活的方式,具有极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它不是立足于某个固定的空间或时间,经营构图,观物取景,讲求意在笔先和形象思维、认识和表现中,而是采用多点或散点透视法。

因此,又起到“恶以诫世、人生及艺术的认识,造成了笔墨技巧的千变万化和明暗调子的丰富多变,采取以大观小,构造出一种画家心目中的时空境界、古今人物可以出现在同一幅画中、或与物象特征关联不大的部分,形成墨色互补的多样性,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观念、书。

它渗透着人们的社会意识,特别是其中的文人画,表达画家对社会,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观、形象塑造和表现手法上,现在有人甚至称中国画为水墨画、印的有机结合。

中国画以其特有的笔墨技巧作为状物及传情达意的表现手段,则可以采取夸张甚至变形的手法加以刻画。

中国画,以调入水分的多寡和运笔疾缓及笔触的长短大小的不同、传情的技巧、四时朝暮、画、小中见大的方法。

在具体作品中讲求诗,水墨所占比重愈大,善以示后”的教育作用,注重画家本人的人品及素养,而不是做局外观。造型上不拘于表面的肖似,注重的是对象的固有色、骨法 中国画在观察认识

三、为什么说中国绘画是写意的?

1.中国绘画是在“写,表现精神、偏抽象,而西方绘画是在 “仿”,描摹、仿造 事物,偏具象。这也是中西方绘画的最大差异。

2.中国画重视艺术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以形写神”,讲究意境、神韵;散点透视。西方则凌驾于自然之上,采用的是焦点透视,重写形。

3.中国画与诗有相通之处,因而推崇“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即“诗情画意”,而西画则不然。重形似、重再现、重理性、重时空、重光色效果。

4.中国绘画描写的是心灵的故乡,西方绘画描写的是生命的家园。

扩展资料:

中国绘画的缘起,可追溯到大约1万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

那些刻在岩壁和兽骨上的花纹、描绘在陶器上的纹样、画在地面和墙壁上的人和动物形状等,虽然粗犷、稚拙,但已具备了在平面空间展示形象的基本性能,可视为中国最早的绘画艺术。

据记载,周代已有历史人物的画像,春秋时期已有大型壁画。从出土的青铜器纹饰、漆器彩绘和楚墓帛画可看出在春秋战国时期以线造型的特色已初步形成。

秦汉时期的绘画艺术已十分发达。既有壁画又有肖像画,既有历史画又有神怪画,题材多样,种类不一,从汉墓出土的大量壁画、画像石、画像砖、帛画、漆画等可睹当时绘画艺术之风貌。

其壁画造型生动洗练,用笔质朴简率,在单纯、稚拙的形式中表现出运动、力量和速度感,其画像砖多为各种生活场面,造型夸张简括,注意整体动势的描绘。

其帛画多富有浪漫性,如湖南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非衣帛画,制作精细,造型准确,用线流畅而有变化,以石青石绿等矿物颜料着色,至今鲜丽不变。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壁画空前兴盛。以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数量最多也最精彩。

卷轴画和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等士人画家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绘画进入了一个新的更加自觉的理性阶段。人物画趋于成熟,准确的人体比例、优美的线描和深入的表情刻画取代了汉代绘画天真、稚拙、以动态传情的特色。

与此同时还出现了最早的山水画,并产生了中国最早的独立画论。隋唐绘画仍以宗教题材为大宗。

佛教的盛行不仅为画家们提供了施展创造才能的物质条件和观赏群,还能确立画家的社会地位,因之许多画家都从事寺庙壁画创作,大大提高了它们的艺术水平。

与此同时表现世人生活的人物画高度繁荣,将人物画从南北朝的“迹简意淡而雅正”推向了“细密精致而臻丽”的境界。山水画迅速发展,花鸟、鬼神、牛马、屋宇等开始独立成科,一时名家辈出,使唐代绘画五彩纷呈,绚丽多姿。

五代两宋时期的绘画艺术进一步成熟和完备,登上中国古代绘画的顶峰。寺观壁画衰落,世俗生活和山水、花鸟成为画家们更加喜欢的题材。

绘画的教化功能被逐渐减弱,审美、寄情和娱悦功能则被空前看重。文人画家的涌现,使绘画向诗歌汲取营养,更加注重诗情意境的表现。

在材料工具和技巧上更趋考究、精妙。水墨画空前成熟,重彩画更加工整细丽。总体看宋代绘画更趋精致、多样化,并富于人情味的抒情性。绘画功能的转变也使其创作与欣赏的结构发生着雅俗分流的变化。

元代知识分子的特殊境遇和文人画思潮的扩大,使绘画产生了时代性的转折与变异,元画以卷轴为主,且多用纸。纸能充分发挥渴笔的功能,遂使笔法空前丰富,与宋画相比更能表现物象的多种质感和艺术家细腻的感受。

宋人崇尚以诗入画,强调空间与情趣的变化。元人崇尚以书入画,更强调笔墨情趣的形式感,从绘画自身来看,元画向着完满性跨越了一大步。

明清两代山水花鸟画更成大宗,宗教画、人物画愈加衰落。明代山水画坛画派林立,进一步发展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风格。

明中叶以后,形成一股雅俗合流的势力。著名画家涉足文学插图、年画、稿本的创作,给绘画艺术带来了新的生机。清初社会矛盾空前尖锐,出现了四画僧、四王、金陵八家等一大批杰出画家。突起了中国绘画史上的又一个高峰。

乾隆年间(1736~1796)扬州画派和清末海上画派的出现,使摹古之风甚盛的清代中、晚期画坛又放异彩。雅俗合一之势更加明显。

辛亥革命以后,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与影响下,中国的绘画在观念与价值取向上都面临着多种选择的可能。

但为人生而艺术、把绘画创作与现实功利紧密结合的大趋势成为主要流向,写实主义绘画渐居首位。50年代以后,以徐悲鸿画派与前苏联绘画体系相结合为根基,为政治和为人民服务的绘画大发展。

80年代以后,中国绘画更向着多层次,多态式发展,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

下一篇:初中艺术生报考条件?
上一篇:央美和清华哪个好?(设计类)?
相关资讯
猜你想看
Copyright © 非物质文化